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做教研?应该如何做教研?在长期深入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在对天津市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察和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研还存在着一些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观念;二是教师的动力;三是教师的能力。
一、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问题
转变观念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一直没有使“教书匠”的教师角色发生真正的转换,他们习惯了由来已久的传统“职场”活动方式,将工作的重点定格在顺从的“执行”位置上。我们在与教师的接触中发现,许多教师至今仍认为,教研是研究人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这是传统的教师角色影响下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已经受到来自教学本身的巨大挑战。
首先,教研活动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早在1926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会长布克汉姆就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他提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他们将不仅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教研的目的是发现并尝试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与日常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而不是凌驾于教学实践之上的理论“花絮”。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研活动的推动力,也是教研活动的生命力,而保持教研活动旺盛生命力的因素正是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全体教师。
其次,教研活动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教师职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受到挑战,教师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正在悄然进行。许多教师已从提高学历的压力中走出,将学习变成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将教研作为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并与之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教师的共同追求。
任何一种教育观念,只有内化成教师个人的信念和“个人知识”时,才能引起教师行为的变化,并最终转变成自觉的实践。要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的有效性,就必须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帮助教师尽快形成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将教研变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三、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储备问题
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必要的理论储备。在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他们多年来一直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管理与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多以零散的或感性的状态存在,难以做到理论化和体系化,当然也就很难完成实践发展的逻辑循环。在经验交流会上,每位教师都有许许多多的经验,但在较规范的教研活动中却找不到相关的理论来统领,无法将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成果多是一些经验总结。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规范,这样的研究成果自然也难以推广。
怎样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实效性的瓶颈。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理论学习有一种排斥或惧怕的心理,“没有时间”、“看不懂”、“用处不大”等想法在教师中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体系,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系统、全面地进行理论学习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做法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专题研究,也就是说,教育理论学习要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尽管这些问题看起来或许很具体、很单一,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却非同寻常。所以,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创设多样化的方式为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条件。鼓励和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教师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寻求理论的支持;帮助教师树立理论学习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帮助教师学会从问题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学习;使教师学会准确理解与教育实践有密切关系的教育理论和改革理念,并将它们应用在自己的教改实践中等。
在理论学习中,教研方法的指导尤其重要。中小学教师教研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要将教研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最关键的是恰当、有效的研究方法的选择。除了具体的研究方法之外,教师还应该掌握必要的学术规范。教师应当学会选择研究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及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等。学校应该结合教师的研究选题,通过聘请专家、组织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指导。
“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是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实现这一专业化角色转变,需要进行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教研活动由一种观念转变为实际的行动,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对教师个人、学校和教育研究人员等,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育改革交给我们的新课题,完成为21世纪培养新型人才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