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 教育新闻更多
ECF 研究内容
一、ECF英语中差生转优研究和培训
  ECF英语优秀生提升研究和培训
  对象:中小学生、中青年
二、青少年思想问题教育方法研究
  对象:学生家长、在校老师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对象:中小学教师
四、职场、公共、雅思英语培训
  对象:在职、出国、考级
ECF 总部
南京总部
  地 址:南京市新街口国际贸易中心11楼B2室
  电 话:025-83355479
      025-66066102
      025-66067108
  手 机:15365162779
      15366065679
  网 站:www.jsecf.com
您现在的位置:南京ECF魔力英语教育集团 - ECF教育思想 - 老师教育学生方法 - 中小学论坛教育教学交流资料
中小学论坛教育教学交流资料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的二次达成
老师教育学生方法 加入时间:2016/4/29 11:43:11 来源:ECF魔力英语  访问量:640

为加快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力度和步伐,进一步开展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的二次达成探索。08年9月我校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展开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的二次达成”研究。两年来,经过课题组的共同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在此,把我们团队的研究和大家分享和交流。
一、研究现状分析。
我校实施课程改革自05年开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也相应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把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作为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我们抽查同年级语文教师关于《荷花》一课教学目标的备课教案,发现四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完全一致,都照搬《教学参考书》。毫无疑问四个班级的学生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样的目标显然不切合实际,是不可取的。很多教师不是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来精心制定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也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真的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目标的设定使教学内容失去了方向,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率较低,学生不知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不了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教学就成了一堆无序的活动,造成学习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课堂教学失去灵性和创新。另外在优质课或公开课上,教学活动搞一些花架子,课堂热热闹闹,有作秀的嫌疑。其结果是累了自己,疲劳了学生。
上述现象颇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08年我们片区交流课上,有教师在上《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家乡杨梅随处可见,按理说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杨梅已经比较熟悉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较高的目标设定,而不应当花太多的时间谈如何品尝,舍本逐末,既浪费了时间,学生又收获甚少。可见,教学目标在教师备课中并未得到根本关注。对“为什么教”“学到什么程度”,教师没能根据地方资源考虑教学目标,把全部精力放在内容分析和活动设计上,教学起点偏离课改正确的轨道,导致堂教学效果难提高,严重制约了课改的整体推进。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著名的教育家奥苏泊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以此进行教学。”根据这一理论,探求解决教学目标的二次达成途径,解决当前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低、无效率的问题就成为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和重要内容,已是势在必行。
1、提高教学目标陈述水平。从我校教师备课现状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不能够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陈述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是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和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系统、深入研究上位目标和下位目标的内在联系,遵照布鲁姆的教育理论,在备课中准确地把握和进行陈述,并使该目标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2、针对教学目标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目标形同虚设,教学过程盲目、低效等弊端,有目的地进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二次达成”的研究,使教师比较好地掌握制定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使教学设计中所采取的一切教学方法都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在一堂课中,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能收获多少,要做到有的放矢,有可检查性,改变教学的盲目性及低效能。
3、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目标达成是对教师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和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了解上位目标(课程标准)。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研究分析学生状况,依据上位目标,培养、提高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的能力,使教师在制定、实施目标的过程中,具有驾驭、评价、反思的水平。通过上述研究,提高教师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率的目的。
研究内容:①、教学目标的陈述。指教师在备课教案中,如何从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等四个方面,进行撰写和陈述教学目标。以一个教师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次修正教学目标为例:第一次目标:初步认识角,认识角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初步会用直尺画角;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渔业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学生能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较,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课题组分析:这个目标过大,可检测性、可操作性没有显现出来。第二次目标:辨别什么是角,并能举出身边角的例子。能够说出角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能活动角的教具,说明角的大小;学会直接和间接对角进行比较;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课题组分析:这个目标陈述会用“辨别、举例、说出、说明”行为动词,但是情感目标过大。第三次目标:辨别什么事叫,并能举出身边角的例子;能够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能结合教具、学具说明角的大小。经历从实物抽象触角的过程;能直接、间接进行较的比较。感受角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课题组分析:这个教学目标明确、清晰、可检测。②、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检测教师教学目标的拟定是否切合实际,是否达到预期学的程度。如:教师“角的认识”评价设计:
1、课堂练习:(1)判断下面图形哪个是叫,是的打√,不是的打×。
目的:检测学生能否辨认角。
(2)请画一个角。
目的:检测学生能否画角。
 (3)画一个比上面的角大的角。
 目的:检测学生能否结合实例认识角的大小。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1、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教学目标的二次达成,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更新观念,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例如:我们抽取同年级的学科教学内容——《搭石》,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并从教学设计中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差距,然后组织教师对照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相关理论,进行诊断,再观看名师光碟,借以提高教师的认识,从根本上更新教师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写出小结。如:有一名教师的总结这样写道:“教书21年了,教学成绩一直不错,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自认为方法得当,想不到过去的经验和方法已落后于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过去我预定的教学目标的确存在问题,有的很空大,有的基本没有得到实施,只是摆设。就拿生字的学习来讲,从高段到低段,预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都会写上一条:教学生认识本课几个生字,会写几个生字。不知道各学段对生字学习的要求有所不同。参加了课题研究,才意识到这样的陈述有问题,而且目标太笼统,是没有价值的。”为开阔教师视野,我们还选派实验教师8人次外出学习;5人次到省州聆听全国名师支玉恒、窦桂梅、于永正和张大民、吴正宪等的课堂教学。根据外校经验和名师的言传身教,我们组织课题组进行讨论、总结、反思,从中寻找适合于自身的教学切入点,大胆进行尝试,使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会思考:“我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大大增强了目标研究的自觉性。
2、围绕课题,抓落实。
“让目标的达成成为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责任”是我们课题组提出的口号。因此我们在课题设计内容上侧重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了解,对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教师备课中教学目标的设定、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等四个方面。采用集体备课、案例诊断、同课异构、一课多轮,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矫正和评价等多种方法抓课题目标的落实。
3、立足课堂,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
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以六年级《向往奥运》教学目标预定中李老师的两次思考为例:第一次目标制定完全照搬教参书目标,课题组干预后,进行第二次次思考:1、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对阅读提出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进行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拟定目标时,一定要让这些要求能够有效落实。2、教学本课时,我国已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让世人瞩目,而课文“向往奥运”在时间意义上来说已经过了时,没有太多学习的价值。然而,文章的本真——爱国主义的教育,却不能因时间的推移而被无端的丢弃。于是第二次修正目标:1、随文检查学生自学本课生字。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联系上下文,重点指导学生理解“魅力”、“水花四溅”、“流光溢彩”等词语。3、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盛况,感悟“奥运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见,该教师重新拟定的教学目标,虽然是在奥运会举办后进行的,但他不是机械的照搬教学用书,而是以“悟奥运精神”提出,是对《教师教学用书》中目标的深化与发展,是对上位目标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可操作性更强,可检查性更实,并且富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就这样一次次研究、修正自己的教学目标,又一次次实践,不断用“目标”这把标尺,审视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使教学从原来的盲目无序变成有序有效。其中有教师的总结这样写道:“参加课题研究的开始,说是要拟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我认为这是没事找事情做,参考书的目标是专家拟定的,就是权威,真是瞎折腾。为什么教?我觉得真的没有必要深究,几十年就这样过来了,‘为什么教’居然还讨论!看来我错误地理解这次课改的重大意义了。是啊,只有目标在心中,才知道路怎样走,走那条路最近。过去自己费心、费力、费时地教书,总是面面俱到,生怕落下每个知识点,结果2节课完成的内容要三课时完成,有时甚至四课时,于是抱怨课改,抱怨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太少,完成教学任务难,以致下午常常抢课,占用其它课上,不知道‘教’和‘学’是有个‘度’的,走了很多弯路。”从教师的感悟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新课程背景下,目标质量只有从教学的理念,从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开始。只有重视教学的目标定位,才能使教学做到有效、高效。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教师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
理解教材的能力是教师的一项最基本的功力。以数学教学中对 “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王老师在备课时会把各段有关角的知识用表的形式标列出来,就比较明确,一目了然:
各阶段主要任务
年级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课时
二 (上) 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基础上学习的。 1、结合学生生活情景,通过观察实物及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比一比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借助尺子,通过自己尝试、老师指导、集体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画角。   2、结合学生生活情景,通过观察实物及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比一比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练习,画和比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
二 (下) 教学“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才学习  在学生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通过找、看、比、画、拉、转、折等实际操作活动,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4
四 (上) 教材借助直观图形插入射线和直线概念来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最后教学角的分类和画法。 1、在学生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和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能对角进行分类,经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形成量角和画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2、通过画、比、转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合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3

按照以往,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时决不会去了解各阶段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做系统的分析。因此,在预定教学目标时,“教”和“学”的度,胸中全然无数,在教学如何拓展知识也是茫然。偶尔有拓展,大家都认为碰不得或超纲。导致课堂教学无创新性,有悖课改的指导思想。现在教师备课能完全超脱教参和其它教辅资料,能结合实际预定教学目标,能围绕目标选择较好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现在教师研读教材已成为备课的首要任务,对教材内容的课时切割、容量、延伸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处理,教学突破口也选择得比较得当,使课堂教学有新意,各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2、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从08年我校进行课题研究后,现在走进课堂,多了几分的朴实和真实,少了课改初的浮躁。在小结阶段,学校对实验教师和对比教师进行40分钟教学质量跟踪评价,下面是对照统计图:
教师40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对照统计图(略)
从40分钟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指标分析,课题教师教学质量优于对比教师。目标的研究,省时,高效
3、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近三年来,我校试验教师全身心投入研究,在各类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优质课:省级二等奖1名,州级优质课一等奖2名;县级优质课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优秀论文:省级一等奖1,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教学设计: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2名。教学典型案例13篇,基本改变了过去我校教师“备课一张皮” “上课一张皮”等不正常现象。实验教师素质全面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一些思考:
1、由于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个别教师没有把握好目标的“度”,导致一些生成资源没有很好得到捕捉、利用,使有的课堂教学缺少灵活性。
2、全面创新的能力有待提高。
创新教育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性和潜能是对教师本身提出的挑战和要求。研究过程中,少数教师的职业倦怠阻碍了知识更新,也就限制了这部分教师的创新能力。
3、理论的二次提炼有待解决。
实验教师的理论知识存在局限性,有的仍停留在表层。教师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还不善于提炼总结出自己的特点。
4、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时,目标的定位和达成度还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辅助和教学机智来处理。
综上所述,我开展“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的二次达成”的课题研究已取得一定的实效,并且通过课题的实施,锻炼了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人才,使教师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逐步由经验型向实践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一个科研群体正在我校初步形成。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的《有效教学》和《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
2、  奥苏伯尔的《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的观点》
3、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及相应行为动词》
4、  《课程标准》
 
 

上一条:中小学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研究
下一条:及时帮你的孩子释放愤怒
友情链接